2016年10月21日,人机交互与协作创新团队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进行了首次研讨会。研讨会包括四个方面,团队介绍、成员自我介绍、相关研究内容及成果介绍、会议总结。
— 基本情况介绍 —
在会议前期,团队负责人吴丹教授介绍团队基本情况,包括团队建设内容、项目分工情况、研究进度安排以及项目发文标注方法、团队协作共享工具teambition使用方法等其他事项。随后,团队成员进行自我介绍,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等。接下来,便是会议重点,即团队成员相关研究内容及成果的介绍。
— 相关研究内容及成果 —
赵杨副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关于移动健康信息服务的相关研究,并且正在学习机器学习相关内容。然后介绍了自己目前的论文成果A Comprehensive Mobile Health Services Adoption Framework by Individuals。但是目前来看,该研究的难点在于数据的获取,由于现有平台仅能获得下载、访问数据,无法获得更私密的健康数据,因此今后研究希望开发APP,针对特定目标群体收集健康信息服务的用户数据。当然还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获取数据,团队成员在讨论中找到的解决方式就是搜集互联网企业公开的大数据,比如阿里等企业举办的各类数据分析竞赛可以提供企业真实数据,学生可借助竞赛平台获取研究数据。
安璐副教授介绍了两篇目前相关的论文成果,一篇是Measuring and visualiz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LIS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emerging themes and salient themes;另一篇是关于社交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题变化建模,首先通过LAD探测和选取主题,将主题条目以天为单位合并,通过竞争策略发现当天热门主题,进而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不同时间段的主题变化。
程媛博士目前相关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1)希望实现并发控制设计,通过定义用户意图、因果关系等提出算法,解决用户冲突;(2)进行相关的用户界面设计和算法设计实现错误恢复;(3)云计算背景下的协同设计,希望实现智能化、实现人的设计意图的预测,同时兼顾实时设计和意图设计。
王平副教授简单地概述了一下自己的相关研究,包括社会媒体因素分析,基于内容和关系进行关于微博本身的类、话题、社会关系、受众能力等的分析。
洪亮副教授介绍了三个方面的相关研究,(1)知识图谱中的子图匹配,分析节点相似度匹配和结构精准匹配;(2)基于情境感知的个性化推荐,结合“合适的时间地点推荐合适的内容”和基于信任关系的推荐;(3)探测时空图中的边界黑洞,通过大数据研究人在移动空间中的行为模式,从而预测大型公共事件的发生。
吴丹教授介绍了目前的研究情况,包括(1)移动搜索行为研究,分析内容包括移动搜索查询式构造行为研究、移动搜索后续行为研究、移动搜索情境分析与建模研究、基于情境的移动搜索任务库构建研究、用户移动搜索与App使用的关联分析、移动搜索中的App转移行为等等;(2)移动图书馆OPAC搜索行为研究,基于武汉大学图书馆OPAC数据来研究移动图书馆用户查询式构造行为、移动图书馆WAP和APP用户检索行为、移动图书馆与非移动图书馆用户检索点、用户查询重构行为及用户后续点击行为比较分析;(3)移动地图导航行为研究,基于百度地图的模拟实验,研究用户与地图系统交互中的信息行为。
— 会议总结 —
最后吴丹教授对第一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并且提出团队会议一个学期应该开展一到两次,来交流沟通彼此的研究进展,并且能够共享研究资源,促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