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我中心吴丹教授、博士研究生刘静在《社会科学报》发文《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中的人机协同发展》,探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中数字公民的生存风险与人机协同发展策略。
文章指出,从智慧城市到数字孪生城市的嬗变也意味着数字公民面临的生存风险可能向更深层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以数据为依托,其对公民个人数据的采集将迈向全景化方向,即实时、动态、全方位采集城市公民的个人数据。虚拟世界克隆体的构建可能形成对数字公民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及信息空间的生存压迫。另一方面,以虚拟世界的仿真结果辅助现实世界的城市管理与决策是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重要功能,但这一功能的实现必定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管理决策中的渗透,由此引发的数据霸权、算法歧视等技术负面效应,可能使得公民的社会权利无法得到保障。
文章认为,人机协同发展是推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实现人与技术和谐相处的核心策略。首先,人机协同发展要协调数据供需矛盾,保障数字公民在多维空间的权益,既要从法律与制度层面保障公民在数据采集和利用过程中的知情权和隐私权,也要在社会范围内建立道德监督机制,形成对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弱监督。其次,人机协同发展应当协调人与技术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中的分工。既要明确数字公民在城市决策与管理中的参与机制,平衡“人”“机”权利,为机器决策与人工决策赋予权重,强化“人”在决策与管理中的作用,也要降低数字公民享受和理解数字服务的技术壁垒,弥合技术鸿沟。